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“忽传来日本投降消息,狂欢不已,顿时忘觉工作之疲劳,舞之蹈之……”今年“九一八”之际,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,一份来自80年前的学生日记现世,为人们打开了观察抗战大后方青年命运的微观窗口。
AI生成的谭韫娴工作图。
经华东师范大学当代文献史料中心发掘和整理,这份7万余字的《大夏大学学生日记》,出自大夏大学法商学院学生谭韫娴之手,记录了1944年12月至1946年4月间,她从逃难求生到求职立业的完整历程。对于日记中提及的欧元怀、王伯群等大夏大学历史知名人物,以及日军投降、重庆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,均能通过权威史料查实佐证。
1937年11月至1945年1月,大夏大学在贵阳讲武堂办学。图为1938年3月,王伯群校长题写大夏大学校牌。
烽火逃难,徒步百公里“非人之生活”
谭韫娴的故事始于1944年12月的烽火逃难。彼时日军侵入黔境,贵阳告急,因日军侵华早已被迫从上海内迁贵阳办学的大夏大学,无奈决定迁往赤水。这位来自广西的姑娘,加入逃难行列。
日记中,她详细记录了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:12月初,校内水电中断、秩序混乱,她与同学辗转于三桥、息烽等地,车辆难寻、物价飞涨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。寒冬时节,她曾夜宿荒野,甚至蜷缩在汽油桶上过夜,在日记中无奈感叹“此种遭遇尚属生平首次尝试,此时此地所遇之生活实系非人之生活耳”。
她从贵阳搭乘难民车至遵义,再从遵义徒步130余公里至松坎,后经舟行、乘难民车赴渝,途中历经七十二湾等险要之地,目睹物价飞涨、难民聚集、士兵欺压百姓、人心惶惶,让她深切体会到“难民之苦”。
直至1944年12月底,谭韫娴终于抵达重庆,在大夏大学友人的帮助下,入职重庆军政部第二织布厂担任会计,生活暂时得以安顿。但字里行间,仍能感受到她对学业的牵挂与对家人的思念,也始终未放弃对未来的期待。
贵阳时期,大夏大学图书馆。
苦学坚守,“流亡学生”入职为母校争光
安顿后的谭韫娴,得知大夏大学劫后重启,第一时间重返校园。1945年3月,她回到已迁往赤水的大夏大学,面对借住赤中校舍、教授匮乏、学术资源短缺的艰苦办学环境,她以大夏大学“三苦三不”精神(教师苦教、学生苦学、职工苦干;学不厌、教不倦、行不惑)为支撑,潜心钻研,最终完成毕业论文《无形资产之研究》,于当年6月顺利毕业。
毕业后的求职路充满挑战。谭韫娴先回到重庆军政部第二织布厂任职,因不满官僚作风与低薪,辞职备考银行系统。1945年9月,她与中央大学、复旦大学、重庆大学等国立大学的学生同台竞争,最终凭借过硬实力脱颖而出,成功考取四联总处银行人员训练所,为母校争得荣光。
日记中还提及,其间她曾因体格检查险些被拒,最终仍成功录取,在日记里难掩“以能力立足”的自豪。
乱世觉醒,近代女性宣言“反世俗”
翻开谭韫娴的日记,最动人的不仅是苦难中的坚韧,更是她超越时代的女性觉醒。在“女性以婚姻为归宿”的年代,她明确写下“以事业为寄托,决不隐埋家庭”,用行动打破世俗偏见。
出身底层、家境贫寒的她,始终保持对时局的清醒思考。日记中,她对日军投降、重庆庆祝胜利、国共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皆有记录,从“底层视角”反思“依赖他人胜利非光荣”;看到身边友人因早婚被家务缠身、放弃学业,她更加坚定“女性要实现经济独立、思想独立、人格独立”的信念,并“誓以本身之力量,创造未来之幸福。”
她听郭沫若演讲,延续文学梦想,又从宋美龄、邓颖超等人的演讲中思考“新青年、新女性”定义。即便求职受挫、靠救济金与友人资助度日,也从未想过用婚姻“改变命运”。
正如日记整理学者的马立民所说:“她的日记里很少提及儿女情长,主线始终是学业、求职与自我成长,这种‘事业心’放在今天也值得年轻人学习。”
1945年6月,大夏大学全体师长暨第20届毕业同学纪念合影。
微观历史,“小人物”叙事填补空白
据悉,整理团队计划将日记出版。马立民表示,“谭韫娴本是历史上的‘小人物’,若没有这份日记,没人会知道她的存在。但正是这份‘小人物’的记录,让我们看到了抗战岁月里最真实、最鲜活的青年力量。”
这份日记填补了抗战后期知识青年研究中“集体记忆”对个体多样性的遮蔽,展现了青年在“生存—学业—职业”链条中的主动性与局限性。
从“逃难学生”到“银行职员”,她的身份转换也折射出战后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“新可能”——即考试制度带来的公平机会,以及人际关系、官僚作风阻碍等“旧瓶颈”。她在日记中所反映的“世人”与“世相”,“焦虑”与“忧伤”,及个人立世而选择的“理性适应”,如考公、自学等,为理解1940年代青年群体的政治疏离与社会参与提供了新视角。
团队表示,当读到谭韫娴在荒野中坚持学习、在竞争中奋力突围、在世俗中坚守自我时,或许能更深刻理解:所谓“英雄”,不仅是战场上的战士,更是苦难中不放弃理想、乱世中坚守初心的普通人。
日记本封面图。
意外捐赠,师生协作破解“密码”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《大夏大学学生日记》这份珍贵史料的发现,源于无锡市孙冶方纪念馆馆长张建清的慷慨捐赠。张建清是一位民间收藏者和文学爱好者,长期关注民间史料的留存与传承。当了解到华东师大当代文献史料中心专注于此,便与中心建立了长期联系。
近两年,Imtoken钱包的u怎么转到交易所张建清陆续向中心捐赠了1万多斤各类资料,其中谭韫娴日记便是他在今年捐赠的资料中发现的“意外收获”。在得知现今华东师大与沪上大夏大学的历史渊源后,他专程驱车从无锡将这份长篇日记捐赠中心。从外观来看,日记为一本装订成册的黑底墨绿色边笔记本,纸张因年代久远已明显泛黄。封面与内页的磨损痕迹,无声诉说着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沉淀。
为让日记内容清晰呈现,华东师大当代文献史料中心马立民老师带领两名学生开始系统整理。首先由师生共同翻阅日记原件,逐字逐句录入电脑;学生完成初稿整理后,再由马立民多次校对。对于辨认难度较大的情况,团队专门请中文系研究古文字学的研究生,以及萧冬连、陈永辉等擅长书法的专家参与联合辨认,尤其是民国时期的特殊用典与古文用词得以准确解读。
日记内页实拍。
【新闻链接:日记原稿部分段落摘录】
1944年12月4日
……荒郊野岭,人烟绝鲜,值此严冬季节,在室内犹觉寒冷,今在原野投宿,更觉寒不可支。余与K以毡覆面,惟四面通风,余等又坐于装汽油之铁桶上,驭脚屈搁,几乎麻痹,沉重之布蓬顶于头上,如负重担。此种遭遇尚属生平首次尝试,此时此地所遇之生活实系非人之生活耳。
余抵筑市已三载有余,距毕业之期仅半年而已。不意时局剧变,昔日安靖之地瞬成混乱动荡之处。在校时生活虽苦,惟居于冬温夏凉之宿舍,与纯洁之同窗相处,情同手足,身心自觉安逸,而今同学星散,余已成难民矣!大夏环境向为余所喜,今日离去,不无留恋。1944年诚为厄运之年,家乡沦陷,父母情况不明。而今自身亦须避难,生命、财产毫无保障,前路茫茫,何处是归宿?
1945年6月1-30日
自学校迁至赤水后,一改在筑时之颓风,读书空气较前浓厚,此乃校长教导有方所致。现时每晨照例举行升旗,每逢星期一、三、五校长亲临主持,并作精神讲话,以求学、处世、为人及时事为讲题。词语亲切,内容丰富,百听不厌。校长能登高一呼,以身作则,同学自能警惕,奋发朝气,此乃办学之成功。余入大夏后,常感不满,今则无此感觉矣。虽然教授缺乏,惟大学教育首重自我学习,此种缺点,可以勤奋之精神弥补。余对目前之环境可谓极为满意。
1945年7月19-31日
在赤水时,桂省失地相继收复。临别前,柳州告捷,斯时粤桂学子,莫不欢欣鼓舞,今则桂林已收复矣!山明水秀之乡从此重见天日,恢复自由。余虽非桂林土著,然生长十五年,受其陶冶,印象深刻,堪称第二故乡,爱之甚于梧州。她受蹂躏将届一载,今则铁蹄已去,失土光辉,独秀峯上高奏凯旋之歌,漓江桥畔飘扬胜利之曲,名城已属我有,暴力摒除,喜从天降,余归家有日矣!特呈禀双亲,请示日后家庭动向。余颇赞成迁居梧州,盖桂市被敌破坏至巨,昔日繁华街市尽成瓦砾之场,复员不易耳。且桂林物价向较其他各地为高,因出产不丰,悉赖外货故也。吾家困居十余年,生活清苦,不易发展,似宜易地而居。
1945年8月1-15日
间者太平洋战事节节胜利,桂境失地全部收复。美国发明原子弹,首次投掷广岛,几乎全部毁灭,日人畏惧。十号晚上,正值织布厂发薪之时,余手口并用,头晕脑胀。忽传来日本投降消息,狂欢不已,顿时忘觉工作之疲劳,舞之蹈之……
ImToken是一款支持多链的去中心化钱包hh5钱包下载准确网,最初专注于以太坊生态,现已扩展至比特币、波卡、Filecoin等主流区块链。它提供资产存储、转账收款、DApp浏览器等功能,同时注重用户隐私和安全,私钥由用户本地加密存储,团队无法访问。